崇洋媚外


夫人自述是个崇洋媚外的人,我经常拿来调侃,说:为夫是国产的,你这么崇洋媚外,为什么挑了个国产的?夫人回曰:条件限制而已。

国外的月亮更圆,这一番景象在7080所经历的人生中比比皆是。过去国产确实不先进,质量也不咋地,但这一切在80后接棒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以至于过去吃香的海龟,现在渐渐的变成了洋垃圾。接触过很多海归人士,确实有些高学历人才,但是也不乏有脑子被改造过的:说的东西一窍不通,缺乏逻辑性,为人更是糟糕,自私自利,对一切都不信任。接触久了,才知道,原来先富一代的圈子里培养不争气的娃就是简单的出国去镶金边,然后自己利用当前的能力,促进一些对海归的优惠政策,形成海归就是厉害的群里印象。

走捷径大家都会,但是走的人多了,便不是捷径了。在管理工作的实践中,往往会遇到一些程咬金(有靠山、有话语权),正常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非得弄成出现问题、扭曲问题、套牢问题、循环问题,看似一套逻辑紧密,实则是乱七八糟。再一查其底细,原来是国外镀金者,于是大家都相互很有默契的呵呵,不欢而散。而这些走捷径的海归,却全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,一次这样次次这样,然后才发现原来是东郭先生,做事方法是听着一些操作工的意见,在加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,搅和搅和做出决策,没出问题还过得去,出了问题就抓紧找人背锅。如此循环,将本来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弄成十分棘手的事情。

目前国内大多数制造业从业者做的产品是国产替代进口,并且客户用得好好的,产品性价比满满,为什么人们还是对国产有那么奇怪的态度?根源可能是不自信,对比90后、00后,80后的普遍短板是缺乏自信,原因是穷,80~85这批是过了点苦日子的,以至于知道现在的日子甜,也有存款意识(只是因为政策,存不住而已),所以一到要花钱的决策上,就会用经验和品牌来压制,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下,制造国产货赚到的钱,买进口货,要不是很多东西实在太贵,只要进口货不出现原则性的问题,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的。

为什么就不能自信点呢?我想原因无非两种:一种自身确实不争气;另一种零缺陷原则。这里要解释一下零缺陷原则,即一次性把事情做好,减少不必要的其他投入。